考研还是考公 为什么研究生报名数量在近两年迎来了拐点

  • 作者:君君
  • 更新日期:
  • 阅读:627

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22年下降36万人,为连续8年增长后首次下降。结果一出,众人吃惊,因为此前大家预测今年考研人数将继续大涨突破500万人的规模,没想到却迎来了下降。

实际情况远比36万人这个数字要令人惊讶。因为近几年本科应届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暴涨。2022年本科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2023年这个数字再涨近100万人,达到惊人的1158万。

值得考究的是考研报名人数与应届毕业生数量之比。这个数字在2021年为50.28%,2022年已经下降到44.05%,而今年更是暴跌至37.82%。可以说,真实的考研拐点在去年就已经到来。

这里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研究生报名数量在近两年迎来了拐点?其次是即使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地分析出一些原因,但为什么是去年和今年呢?

01.基于学历的信念

实际上,之前预计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会超过500万是合理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尤其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中,高学历作为社会竞争力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信念。

这是一个有实证基础的信念,根据美国劳工部门2022年的数据,博士毕业生周薪中位数为2083美元,硕士毕业生为1661美元,而本科毕业生为1432美元,高中毕业生则骤降为682美元。

为什么研究生值得比本科生赚得多?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本科毕业生比研究生有更长的工作经验,难道这不应该更值钱吗?

但研究生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符合逻辑,作为一个分工社会,大量行业和职能都是知识密集的,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有更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很多大学教育体系中,4年的本科教育基本可以完成一个人的通识塑造和某个领域的知识入门,真正需要获取任何领域专门、前沿的知识,都需要超越本科的教育。而这种“专门性”对于一个分工社会绝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一个人必要的积累。

其次本科同一个班级人数较多,且在通识领域有很多跨专业的教育,师生比远小于研究生教育。在一个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内,学生与教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更紧密的关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积累。在职业社会,这些对于一个人应当是非常必要的。

更不必说,很多领域研究生的学习完全必要,例如工程、法律、医学、金融等,还有几乎所有的研究性领域,本科教育根本只是一个基础。

在以上这些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学历崇拜并不是一种偏见和教条,虽然社会上一定存在诸多特例。但从有统计学意义的视角来看,相信更高学历带来更好生活,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信念。这个信念不仅基本,而且公平,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方式分配社会资源,对于维持社会流动性也至关重要。

02.研究生教育的溃败

以上部分都是一些很硬的事实和逻辑,但下面的部分就需要大家一起探讨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又特殊的情况。

从2022年开始,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考研劝退”的信息,以张雪峰为代表,加上一众年轻的研究生毕业生现身说法,揭开了我国现实世界中研究生及更高学历毕业的生活状态。

最简单来说,可以把考研的决策看作考研成功率,读研成本,读研体验和读研职业回报这几个要素,我们可以一一来看,几乎所有情况都在变化中。

首先是考研成功率。总体而言,录取率随报考人数增长而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34.6%,到2022年的24.15%,到2023年仅有16%,这导致很多人连续考了两三年都未必能够被录取。

除了总体录取率外,还有一个情况也值得注意,即各个高校的“保研率”。对很多人而言,考研是二次高考,也许高考的时候自己录取的学校并不理想,可以通过考研进入一所985或211院校为自己的学历增加含金量。

但现在这样的机会正越来越少,越是好的学校,其保研率越高,清华大学的保研率甚至超过了70%,也就是非清华大学本科生,只能争取剩下30%不到的研究生录取名额。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保研率超过20%的院校已经超过62所之多,这种录取方式的转换让考研之路变得异常困难。

即便考上研究生,成本也在2023年大幅上涨。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一波涨价潮,很多省份都是20年以来首次调价。调价之后研究生年均学费普遍过万。根据网易数读的统计,教育学的平均学费为10652元一年,医学为12695元一年,文学为14017元一年,管理学甚至到达21211元一年。

而在研究生的结构中,不断增加的专业硕士比例,其学费涨幅比学术硕士比例更大。不仅学费如此,很多位于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已经不向专硕提供宿舍,学生需要在这两座房租价格最高的城市租房生活,这让在国内攻读专硕的成本几乎与某些留学项目无异。

读研体验也饱受诟病。在大规模扩招之下,硕士生教育并没有匹配到足够的资源,导致“硕士本科化”的情况非常普遍,不管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甚至对论文的要求都逐渐靠拢本科。而另一些工科类硕士则成为导师的免费劳动力甚至私人助理。让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大打折扣。如果这一切在毕业后还有合理的回报尚可以忍受。但在读研抉择中,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似乎不需要这么多研究生。

大量硕士毕业生求职时,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并不能找到很多一定需要硕士学位的工作,真正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密集的工作往往需要博士学位,而其他的一概本科即可。在当前强调服从和加班的环境中,用人单位宁愿要一个更年轻、更便宜、更能承担高强度加班的本科毕业生,也不愿意接受一个薪资期待更高,年龄更长的硕士生。

在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时,考公报名人数继续高速上涨,已经到达250万人的规模,可想而知明年初的省考报名,恐怕将到达一个令人震撼的天量。

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其难度都比考研更高,近年国考录用比率大概是57人录用一人,省考的录取率也是低至2%。但即便如此,每年报名人数都在飞速增长中。

针对公务员考试,研究生依然没有优势,以2023年国考为例,如果学历为大专,在所有职位中只有0.73%可以选择,若是本科学历,则有91.5%的职位可供选择。但如果是研究生,可选职位的范围比本科生还要更少。且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比例占7成之多,确实造成了考研考公二选一的抉择,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考公。


标签:

上一篇:自考生怎么考研?读研的两种方式你了解吗?

下一篇:2024年司法考试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4法考报名条件

推荐文章
相关企业招聘 相关行业招聘 地区相关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