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焦虑?为什么说要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 作者:君君
  • 更新日期:
  • 阅读:260

拥有一份好工作、好事业,是每一个时代的年青人所追求的目标,在今天这个经济换挡的大背景下尤其如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现在年轻人一些工作中的现状。

一、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焦虑?

磨人的焦虑如同无形的病毒,长久损伤着人类的精神与肉体。而现在,生命力最为蓬勃的年青人不得不更多地承担这份弥漫的不安。

有太多的原因让这一代人不得不焦虑:下滑的经济增速,扩大的贫富差距,科技革命的阵痛,日益变化的产业环境等等。

这一切导致了一个直接结果,也是焦虑的直接原因:曾经的“好工作”神话,破灭了。

好工作神话是什么呢?可以用书中的一个公式来体现:

“个人努力=好好学习=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出人头地”

回想一下,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在类似的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潜意识已经认可这样的叙事: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好好学习、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这“三大主线任务”,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但在今天,这一连串等式已经变成了一连串“不等式”。一个出色的年青人可能再也无法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合理的或者超额的回报。对生活的期许消失,又怎会不痛苦呢?

因此,年青人所需要做的,是打碎过去的经验,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生涯,去识别新的机遇与趋势,最终摆脱或内卷、或躺平、或扑腾的多重困境。

二、为什么说要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

这话听着有些奇怪,找事情做倒还能理解,那为什么说不找工作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

工作是什么?可能工作这件事太过平常,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存状态,于是大家反而很少思考工作的本质。

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听从上司或组织的指派,来换取相应的报酬。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地天经地义,但这其实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才有的极为特殊的制度安排”。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区间内,今天的工作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

现代意义上的工作是从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诞生的。

生产一支笔、一个灯泡需要许多工种分工合作,于是诞生大量岗位,这些工作均需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来实施。再叠加社会文化变革,主要体现在新教伦理和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疯狂工作”就逐步渗透到人类的心灵中,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美德”。

像我们今天熟知的“996福报论”、“创业睡地板”,本质都是这场社会革命所带来的余波。而现有的工作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体现出了扼杀劳动者活力与创造力的风险。

与之相对,“找事情做”是一直存在于人类发展史中的,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做事,而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方向。

“叫他工作,叫他事业,叫他职业,叫他天职,都不是叫他本名”;“他的本名,就是事,就是你想干,又能挣钱的那件事” 。

三、什么是真正理想的事业?

什么是真正理想的事业?

既然要找事做,那么应该找什么样的事情呢?答案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同的。

理想职业大致需要满足三个要素:天赋,兴趣,社会需求。

这个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来讲。

首先,天赋与兴趣都是内在的个人特质。

先谈天赋。

天赋并不是令人望尘莫及的东西,你可以看作是某种先天或遗传的特质,甚至可以说它是人人都有的某种特质,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一下,你的朋友会在什么情况下向你求助?或者在完成某一项团队工作时,你的角色是什么?通过这种逆向思维,你就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天赋与特长所在。

那兴趣呢?需要澄清一点,兴趣不是短暂的刺激或者激情,它常常会隐藏得很深。比如很多小孩子以为打游戏是兴趣,但如果让他们连续几个月打游戏,其实没有几个人会坚持住。隐藏于游戏之下的吸引人之处,往往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社交,完成目标的成就感等等。

要发掘它,通常需要许多实践与尝试。另外,何帆教授还建议通过做“白日梦”这样幻想和模拟的方式,去探究自己真实的兴趣所在。

社会需求是对外的方面,现在的社会需求呈现几个特点:多变,数字化,小众新颖。

我们现在已经清晰地看到,过往的旧职业不断被颠覆,新需求与新职业不断涌现。数字化让一些小众的需求聚拢,哺育了一批同样小众的职业,也打破了许多传统职业的天花板。社会需求的变化,是新时代每一位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劳动者都需要面临的课题。





标签:

上一篇: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公开招聘

下一篇:有调整!重庆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推荐文章
相关企业招聘 相关行业招聘 地区相关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