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家庭收入标准等级划分 重庆普通家庭收入水平
- 作者:some day or one day
- 更新日期:
- 阅读:5388
我们都知道,重庆在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错的一个城市,虽然可能比不上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但是相对来说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城市了。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越好越发达的城市,整体的收入也是相应的越高的,而城市中的居民的薪资水平以及家庭收入当然也是会高一些。那么,重庆作为我国的新一线城市,近几年来也是在稳步发展中,其家庭收入的水平如何呢?之前就有很多重庆的小伙伴来问过小编关于重庆家庭收入标准等级划分的问题,所以今天,汇博招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做进一步的了解吧!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重庆家庭收入标准等级划分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jie2651cq
满足日常生活,略有结余就算中等收入阶层了。
@clh0814
看常进哪家超市逗很容易区分得出来。
@爱我轻轻地来
重庆区县教师工资大概年收入七一八万,两口子大概十五万左右,这是摆在桌面的,公开的,补补课,当班主任收受家长的钱物,那就更多了,早几年在重庆主城买房,买辆十多万左右的小车很普遍。当然也有老师很苦逼,教豆芽课,没人找你补课,不当班主任,沒人给你送礼。教师这块收入差距也很大!
@msbtiger
现在普遍的观点来说,中等收入的标准已经提高了。由于贫富悬殊太大,家庭(夫妻俩)月收入3w以下都只是小康。
我国小康占据大多数,很多家庭月收入1w或不到1w。家庭月收入在6000以下,还不够小康的标准,算比较穷了。家庭月收入在3w以上,20w以下算中等收入。大于20w都算富裕阶层。
西方国家中等收入家庭最多,中间人群多,两头少。我国小康和贫穷最多,中等收入家庭少,富裕阶层更少,是三角形。
二、重庆普通家庭收入水平
就目前重庆的生活水平来看,按一家三口算,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如果有房贷,家庭总收入至少要在十五万至二十万,(纯收入)才算幸福,(指生活)。房贷按三千至五千算,小孩子费用按三千至五千算,(奶粉或者补课)。车耗,一千至二千,二千人客开支,夫妻各一千零用(女人买化妆品之类,男人买烟或酒),生活费,大概三千左右。(大多在单位吃饭。这样基本上算是幸福!年收入三十万至五十万算小康,五十万至一百万算中康,一百万至五百万算大康,五百万以上算土豪!五至十万算中等生活,五万以下是贫民生活!
三、重庆中等收入家庭界定标准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在120~200平方米之间,拥有一辆10~15万元的私家车
居民家庭累计金融资产在20~50万元之间
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5万~7.5万元之间
判断是否是中等收入者,不光看工收入。根据界定标准,如下三种情况任居其一,都可以称为中等收入者。
第一,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5万~7.5万元之间,家庭年收入在7.5万~30万元之间;
第二,居民家庭累计持有的金融资产在20万~50万元之间;
第三,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在120~200平方米之间,拥有一辆10万~15万元的私家车,农村居民拥有一套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之间的砖混或钢混住房。
2006年,重庆中等收入人群人均收入为13467元。入围规模2010年506万人达中等收入依据报告中对中等收入的界定标准,在对我市8700户农村住户和15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测算结果表明,2006年重庆中等收入人口已达到339.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1%,其中城镇人口275.4万,农村人口64.4万。调查总队专家运用专业技术,对重庆中等收入者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到2010年,预测我市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将达到506.74万人,2012年达到599.29万人,2015年达到738.13万人,2020年达到969.51万人。
到2020年,中低收入者所占常住人口比例将高达30.2%。未来预测两年后中等人均收入2.2万专家预测,与2006年相比,到2010年,我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均收入年均递增9.2%,有望达到22171.69元。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届时将达到4781.05元。中等收入人群赚得多也花得多。以城镇居民为例,据悉,2006年我市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消费10606元,比全市城镇平均水平高2135元。而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消费支出将达到13198.51元,占到了总收入的近六成。
好啦,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带来的一些关于重庆家庭收入标准等级划分的问题的全部相关解答内容了,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对此有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同时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哦。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想要了解或者还想知道更多关于重庆家庭收入或重庆薪资水平方面的相关信息的话,可以留言小编,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汇博招聘噢!那里有海量的信息,我们也会有不断的精彩产出,期待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