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聘研究方向
1.思维情绪及其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2.记忆及记忆障碍(包括衰老)的神经机制研究。
二、招聘岗位及待遇
(一)高层次引进人才岗
研究院招聘特聘教授-杰出人才、特聘教授-领军人才、特聘教授-拔尖人才、特聘教授-骨干人才、特聘副教授-青年创新人才等五个层次的引进人才岗位。具体各层次要求可咨询本简章最后的联系人。
其他待遇如下:
1、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一人一议;
2、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围绕需求组建学术团队,提供全新装修的实验和办公用房;
3、优先照顾各类研究生招生指标;
4、可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低价购买学校的人才安居住房;
5、优先推荐申报重庆英才卡,可在落户重庆、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出入境办理、优质医疗、金融服务、税费优惠、职称评审、交通服务等方面享受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
(二)博士后科研岗
基本要求:
1、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品德修养,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
2、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
3、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
4、研究领域和特长符合导师要求,勤奋踏实,有责任感,能按时完成导师和学院安排的工作任务。
具体待遇:
-
|
师资博士后A岗
|
师资博士后B岗
|
普通全职博士后
|
申请途径
|
人才引进
(需考核)
|
公开招聘
(需考核)
|
符合博士后招聘基本条件
|
聘期
|
2-4年
|
编制
|
出站后进入事业编制
|
无
|
薪酬待遇
|
年薪30万起
|
年薪23万起
|
年薪23万起
|
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
|
安家费
|
10万元
|
10万元
|
无
|
科研启动金
|
10万元
|
10万元
|
10万元
|
科研奖励
|
按照学校、院系相关奖励办法执行
|
职称
|
在站期间可申报博士后绿色通道参加职称申报评审。
|
激励计划
|
在站期间达到学校博士后激励计划相应条件,
可升岗及站中进编。
|
合作导师介绍:
1、胡志安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院学术顾问
研究方向:觉醒睡眠的发生机制、觉醒系统调控学习记忆的基础与临川研究
胡志安教授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和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牵头人。带领的课题组一直专注于觉醒睡眠的发生机制、觉醒系统调控学习记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除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军队级课题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000万。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等神经科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50余篇。所指导博士获得华人生命科学博士生最高奖项吴瑞奖、中国生理学最高奖-张锡钧基金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电子邮件:brain@cqmu.edu.cn
招聘专业/研究方向要求:觉醒睡眠的发生机制、觉醒系统调控学习记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莫玮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研究方向:应激与炎症方向的研究
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死亡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因专业分会委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其研究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 Nature, Mol Cell, Neuron, Nat Commun, Adv Sci等众多著名杂志。研究内容围绕内源异常构象核酸/脱氧核酸相关的细胞死亡和炎症展开,阐明复杂的细胞应激信号网络,探讨其在神经退变等重大疾病中的病理意义。
电子邮箱:wmo@cqmu.edu.cn
招聘专业/研究方向要求: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王超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海外),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通过特异性调节载脂蛋白E水平,探索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治疗作用
2017-2021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以及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系主任David M.Holtzman博士。在研究中发现了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的载脂蛋白E4对tau蛋白病的关键影响,改变了业界之前普遍认为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载脂蛋白E4的主导作用的观点。近5年在Neuron、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Acta Neuropathologica等国际知名刊物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件: chwa0028@live.com
招聘专业/研究方向要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4、张鸿声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随后在美国奥古斯塔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本课题组致力于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利用基因修饰、分子生化、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和多组学分析等手段,以临床样本、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大脑发育与神经系统疾病中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旨在通过全面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进而通过靶向星形胶质细胞来治疗或缓解疾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16篇论文。
电子邮件:hszhang@cqmu.edu.cn
招聘专业/研究方向要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5、李洪达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免性疾病中异常构象核酸致病分子机制研究
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莫玮老师,进行细胞死亡以及炎症的研究。曾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转录产物dsRNA通过核酸感应器ZBP1激活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宿主炎症的新路径。后续工作将结合临床样本、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等开展non-B型核酸结构在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肿瘤中的致炎致死的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期望阐明细胞内异常核酸结构的应激信号网络,并探究non-B型核酸在神经发育中的生理意义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治病机理。旨在通过全面了解non-B型核酸在神经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进而探究可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的治疗策略。其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
电子邮件:lihd@cqmu.edu.cn
招聘专业/研究方向要求: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三、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简历投递邮箱:brain@cqmu.edu.cn
简历也可通过扫描下方重庆医科大学
人才招聘系统二维码进行投递。
以上招聘信息常年有效,欢迎广大优秀人才投递简历!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廖老师 023-68483635,18750231826